更新时间:2025-01-19 14:41:05
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个个改革成果★,顺应民意、贴近民生,强了信心、聚了人心、暖了民心。
武都区吉石坝物流园区以东盛物流园区为依托★★★,以建设百亿产业园区为目标,着力打造集家居建材、五金机电、小百货、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综合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本版图片均由冉创昌摄
聚焦基层治理促提升——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扩大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品牌效应。通过搭建基层党组织、干部和群众共同说事、议事、办事的平台★,在推动政策落地、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宣传更加到位,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度显著提高;民情民意收集更加全面,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更加及时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进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超过21万条,办理事项超过21万件★★★,化解矛盾纠纷超过4.87万件,“1234★★”工作法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被评为2024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创优典型案例。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行动——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2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101个、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1083个、和美家庭示范户11630户。全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创建★★★“九美三规范”达标区域278个★、清洁村庄361个★★,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康县列入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县,文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成县陈院镇梁楼村入选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
地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雄伟万利循环生态新材料★★★、紫金矿业金山金矿★★、宝徽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红川酒业实现新厂酿新酒★★★,徽县荣获★★★“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秦岭南麓白酒之乡”称号;康县★、宕昌工业集中区甘肃中和道茶叶加工★★★、康牧中草药饲料循环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武都吉石坝商贸物流园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坚定不移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武都裕河景区、五马童话小镇、礼县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投入运营,西和云华山景区★★、两当张果老养生文化景区被认定为4A级景区,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567.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48%、38★.91%。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三问三评三比★”活动★★,积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工作品牌;深入推进市场主体“五转”工程,全市净增经营主体5608户、“个转企”524户。全年举办甘川经贸合作发展交流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亿元以上项目107个★★,引进上海电力等500强企业项目4个,全市新签约资金600★★★.3亿元、实现省外到位资金560★★★.9亿元,分别增长35★★.6%★、59.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恢复耕地1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排查整治撂荒地8900亩。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种植面积358.12万亩,总产量达到94.84万吨。用好“一键报贫★”系统★,监测对象累计达到2★★★.81万户11.03万人,1.89万户7.31万人风险稳定消除,风险消除率为67.2%。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陇南市广大干部群众将继续埋头苦干、笃行不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陇南篇章而努力奋斗。(王煜宇)
陇南市雄伟万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循环生态新材料项目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部分区域投入试运行,建成县级综合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41个★,2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输转富余劳动力67★★★.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7★★★.54亿元★★。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4.28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补助资金2.18亿元,★“武都油橄榄农艺工★★”获评省级劳务品牌★★★。
聚焦安全生产强治理——全面排查整治消防、矿山、燃气等领域风险隐患,高效应对森林草原火情★★,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面对“7·22”暴洪灾害,市委带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争分夺秒转移避险,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以赴抢通保畅,灾区群众生产生活迅速恢复★,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展开。
爱心工程有序推进——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橄榄花开·爱心妈妈”结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全市3★★.68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关爱3★★★.81万人★★★,共帮助解决困难2.39万个★★,帮办实事3.39万件★★;创新开展★“橄榄花开·爱心妈妈”行动★★,全市2.03万名“爱心妈妈”与2.7万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结对,开展结对关爱活动1.48万次★。★★“陇南救助通”上线运行★,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4.1亿元★,29.29万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过去一年,陇南市深入落实★★“四抓四提”重点举措★★,接续推进★★★“十大行动★★★”★,不断开创★★★“三城五地”建设新局面,谋划推出一批靶向破解难题的自主性改革,有效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了建设“产业兴旺★、创新开放、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和谐幸福★”新陇南的步伐★★。
过去一年★★,陇南聚焦民之所需所盼所忧,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分享改革红利、共享高品质生活。
陇南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把增进群众福祉、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破解什么★★、推进什么★★★。
立足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全面推动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全年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118个★★,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6家、家庭农场592户,特色产业综合产值预计达到350亿元以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三江一水”流域生态廊道、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创建多类型★“两山”基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工造林15.68万亩★★,义务植树1023万株,建成绿色长廊363.5公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居全省第一,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土壤环境风险安全可控。康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县、徽县、金徽矿业、官鹅沟大景区被命名为首批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基地创建数量★、类型均居全省第一。陇南市荣获“2024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创优城市”★。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抓手,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特色增质效,以创新求突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47%★★,同比增长10.3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陇南师专成功升本,结束了陇南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全市新增城镇学位5273个★,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提升到60.54%。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96万人次★。
2024年以来,陇南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体现陇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落实链长制★★,集中优势资源建设14条重点产业链★★,始终加强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生态,形成配套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聚焦主动创稳显担当——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市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刑事发案、治安案件、命案发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刑事案件分别下降35★.5%★★★、9★★.9%★★★、33★★.3%★、31.9%。配备驻村辅警2429人,选聘“双协员★★★”3160人、义警2840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省级170个,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41所。未成年人专门矫治教育学校建成投运。
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2024年陇南市全面深化改革成就回眸
坚持大抓项目——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充分激发发展活力。持续开展攻坚行动,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176个,完成投资426.7亿元、同比增长6.5%,武九高速陇南段建成通车,“三江一水”河道生态治理等项目建成投用。
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达到125家,新增海关备案跨境电商企业10家★★★。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2.85亿元;全市新增家庭养老床位3103张,受到民政部通报表扬★;建成武都区殡仪馆、两当县殡仪服务中心★★。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5个、村级互助幸福院40个,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项目受到民政部通报表扬★★。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步提升,医保参保率连续3年达到97%以上★。
2024年,陇南着力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落实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陇南。